從單打獨斗到聯合作戰 預付式消費有了風險“預警雷達”
摘要:8月25日,武漢市硚口區文旅局工作人員龔曼琳收到某培訓機構的一起退費投訴。“這是該機構本月的第5起投訴。”她拿出手機,打開“預付式消費監管平臺”,填報線索,將信息同步推送給硚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審批局等監管部門。
8月25日,武漢市硚口區文旅局工作人員龔曼琳收到某培訓機構的一起退費投訴。“這是該機構本月的第5起投訴。”她拿出手機,打開“預付式消費監管平臺”,填報線索,將信息同步推送給硚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審批局等監管部門。
“系統自動將其判定為高風險,我們將聯合各部門密切監控,在嚴防‘跑路’的同時妥善處理投訴。”龔曼琳通過平臺發起“綜合查一次”任務,協調多部門共同開展現場審查。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硚口區針對預付式消費領域群眾維權難這一痛點難點,系統查擺部門間信息壁壘高、執法碎片化等短板,通過搭建“預付式消費綜合監管平臺”,以數據共享打破壁壘、凝聚執法合力,提升各部門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
在硚口區相關負責人牽頭下,行政審批、市場監管、文旅、教育等9部門坐下來碰頭商量,捋過程、列清單、找短板。他們發現,原先監管存在“各管一段”的弊病:家長投訴分散在市場監管局、文旅局,企業欠租信息在商務局,社保欠繳數據在人社局,導致信息有壁壘、執法不同步、預警不及時。
“破題關鍵在于打通數據、提前研判。”硚口區行政審批局副局長李剛介紹,各部門逐條逐項制定整改措施,聯合技術團隊攻堅,不到兩個月便建成預警系統。
該系統對接12345熱線、“互聯網監管”平臺及省政務網等多源數據,動態監測全區4萬余家企業,重點聚焦700余家預付式消費類商戶。
系統如何捕捉風險?背后是一套精準的“企業畫像”邏輯。各部門通過分析大量案例,發現這類企業“跑路”前的征兆:企業重要信息的變更頻次、退卡投訴量,還有欠租、欠社保這些“小動作”,并自動將其分為低、中、高三個風險等級。
“一旦識別為高風險,預警信息便立即推送至牽頭主管部門。”李剛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收到預警后,牽頭部門可通過平臺“一鍵勾選”,發起“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多部門迅速響應、同步處置,行政審批局同時凍結企業變更及注銷權限,有效阻斷了“換馬甲跑路”的可能。
5月,某少兒培訓機構因集中退費投訴被系統預警,多部門協同處置,為4名家長追回預付款2萬余元。自預警系統運行以來,該平臺累計消除8起重大消費隱患,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900余萬元,保護300多名消費者免受財產損失。
從“等群眾投訴”到“幫群眾預警”,從“單打獨斗”到“聯合作戰”,硚口區通過開門教育,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靶向施策,以數據賦能為消費者搭建起“預警雷達”,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競恒 通訊員 王婷 朱純艷 高珊
(責任編輯 胡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