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唯一全自研參加世界運動會整機 100%由學生制造 “天問”機器人成培養全棧工程師搖籃
摘要:去年8月,由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問”剛剛學會直立行走;今年8月,“天問”在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成功完成百米賽跑,回漢后立即收到多家投資公司投來的橄欖枝,還計劃孵化一家新企業。
“天問3號”在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參加百米賽跑。(受訪者供圖)
去年8月,由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問”剛剛學會直立行走;今年8月,“天問”在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成功完成百米賽跑,回漢后立即收到多家投資公司投來的橄欖枝,還計劃孵化一家新企業。
8月25日,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教授、博導李淼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一年多來,“天問”完成了“剛會走”到“百米跑”的進階。站在人形機器人高速爆發的起點,武大還將借“天問”IP,全方位培養未來全棧工程師。
“天問”參加世界大賽
運動性能全方位提高
8月16日,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百米賽場上,“天問”邁著堅實的步伐順利完賽。在比賽現場可以看到,“天問3號”的行走步態擬人程度很高,行走速度可達1.5到2米每秒,相當于人類競走速度,工作人員甚至需要小跑才能跟上。
“‘天問3號’身高1米6左右,質量約45公斤,相對于‘天問’前序型號,采用了更為輕量化的結構設計。”李淼介紹,今年亮相湖北“新春第一會”的“天問1號”是個1米8的大個子,而本次參加百米賽跑的“天問3號”將身高降至1米6,更強調穩定的運動性能,因此在機械結構、整機尺寸、內部硬件電路和軟件算法框架等方面均有改良。
去年3月,我省出臺人形機器人突破工程相關文件,“天問1號”同時立項,5月份完成骨架拼裝,8月份實現直立行走,11月實現基本功能,并啟動“天問2號”的研發和組裝。今年3月,兩臺“天問”亮相湖北“新春第一會”,成為全場唯一能夠握手的人形機器人。8月,“天問3號”在世界機器人運動會上亮相,并順利完成百米賽跑。
“比賽結束后回到武漢,很快就收到了來自奇績創壇等投資機構的關注,我們還計劃孵化成立一家新公司,專注足式機器人的創新創業。”李淼介紹,目前“天問”已孵化武漢手智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天問”兄弟“遠游”輪式機器人已在孝感落地量產,目前有兩條手工線,計劃再落地第三、四條,逐步進行半自動化和自動化改造。
此外,“遠游”已在咸寧一家醫院上崗,將中醫大模型與機器人相結合,具備導診、問診等功能。
“天問”的一小步
人才培養的一大步
在這場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奧運會”上,來自各地的機器人精英紛紛亮相。而“天問”是湖北唯一全自研參賽的整機,由10余名武大師生全鏈路自研,核心零部件90%以上來自湖北。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人形機器人100%由學生制造。
參與研發的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博士研究生劉思宇介紹,今年6月接到參加比賽的通知后,倒推準備時間只有60天。于是,團隊加緊進行整機設計、加工制作零件產品,并在仿真環境里面進行訓練測試。
在師生的協作下,基于前兩臺機器人的經驗,“天問3號”的研發效率有了顯著提高。
劉思宇介紹,整個機器人學生全程參與自研,學生團隊掌握所有技術,即使機器人在現場出現了問題,團隊也能立馬維修,“機器人還準備了備份部分,問題都在可控范圍內,這使得我們的機動性很高。”
今年9月,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即將迎來第一批本科新生。百余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將如何成長為未來的工程師?
李淼介紹,今年機器人學院將推出“天問領航計劃”,將聯合小米、華為、宇樹等知名企業,構建從大一到博士階段的機器人進階實驗室,綜合培養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多方面人才。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在高速爆發的起點,對同學們而言,這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機會。”李淼還建議暢通企業間合作生態鏈條,提升合作效能,并強調了“All in AI(全情投入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這不僅是一張專業入場券,更是一份能改寫人生軌跡、參與產業變革的時代機遇。
“希望同學們能沉下心打好專業基礎,保持敢想敢試的勇氣,每一次熱情和參與,都可能成為未來突破的起點。”李淼說。
來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責任編輯 胡家雨)